在线老师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8:30-17:30
周六至周日 :9:00-17:00
 联系方式
培训热线:0731-55689665
新闻详情

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

文章附图

古往今来,中国有两个开天辟地的大人物,都曾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。这第一个就是秦始皇,其开创的事业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。

而另一个,就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,他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,使得中国真正摆脱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受人宰割的命运,并开创了一个有别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的新篇章。

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,要归功于他的雄才伟略,而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雄才伟略,追根溯源是和他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分不开的。

自从幼年时代开始,毛主席就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,而为他进行思想启蒙的,不是别人,正是他的娘舅。

毛主席

两个家族的联姻

毛主席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,谈起毛主席的身世,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。毛家世代居住于韶山冲,到了毛主席这一代,已经历经了二十世,四百年的时间。

根据《毛氏族谱》,毛家的祖先名为毛太华,从毛太华的第七代儿孙开始,毛家就来到了韶山冲居住,这一来就是四百年。

到了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这一代,毛家还只是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,尽管在当地也是一个小家族,但任谁也不会想到,韶山冲的这片山水会升腾起一颗耀眼的辉星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韶山冲

在十五岁的时候,毛顺生娶了湘潭地区唐家圫的著名家族文氏的女儿文七妹,就此与唐家圫的文氏联姻。文氏是当地名门,诗书立门,耕读传家,家境要远远好过毛家。

文家之所以会和毛家联姻,是因为文家的老太太看中了毛家所居住的韶山冲,为了让自己在百年之后能够安眠于这块风水宝地,这才主动与毛家联系,要将自家的女儿嫁给毛家的小子毛顺生。

对于当时的毛家来说,家门落魄,如果能够与文家联姻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最终,两家达成了联姻的意向,时年十二岁的文七妹就与小她五岁的毛顺生订立了婚约。到了文七妹十八岁的时候,两人正式举办了婚礼,文七妹就此下嫁毛家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主席的父母毛顺生和文七妹

在过门之后,文七妹先后为毛家生下了两个男孩,只是在那个落后贫穷的年代,新生儿的生命总是脆弱的,这两个孩子先后夭折了。

接连两次经历了丧子之痛,给年轻的文七妹带来了极大的打击,但好在他们很快又有了新的孩子,这就是我们的毛主席。

新生儿给这个沉寂已久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喜悦,远在唐家圫的文家也都赶来庆祝。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古人对于家族香火的承继看的极为重要。

在韶山,甚至会有孩子出生三周之后,连续请亲朋吃三周饭的习俗。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,大家开始思考该为这个新生儿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。

作为孩子的娘舅,饱读诗书,在四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文正莹被推了出来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母亲文七妹和三个儿子留影

东来紫气,润泽苍生

文正莹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的二哥,在文家大家族兄弟之中排行第八,毛主席后来管他叫八舅父。文家素来重视后代的文化教育,文正莹在文家兄弟之中也是最具文化水平的一个。

作为一个出生于晚清时代的传统读书人,大家都还是秉承着"学而优则仕"的价值观,作为文家子弟的文正莹自然也不例外。

文家希望文正莹刻苦读书好考取功名,以光大文家的门楣。事实上,文正莹读书学习颇为用功。

只是可惜,文正莹一直没能考取功名。

于是,文正莹就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放在了教育后代的事业上。

文正莹在自己的家中开办了一个私塾,专门教自己的晚辈后生读书识字,邻里亲朋的孩子也都在他这里就学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氏族谱

作为新生儿最具文化修养的近亲,为孩子起名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文正莹的肩上。毛家也是传承百年的家族,有着极好的文化传承,为后辈取名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辈分。

古人之所以要按辈分为后代取名,是因为家族开枝散叶,越往后越是支系浩繁,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章法,就难以保持世系的清明。

如果按辈分取名,就算家族分迁,散居各方,也能保证宗族的一脉相承。

按照《毛氏族谱》,毛主席的前后辈排序为:

"立显荣朝士,方运际祥。祖恩始泽远,世代永承昌。孝友传家本,忠良振国光。起元敦圣学,风雅列明章。"

按照族谱算下来,太祖毛太华的二十世孙,应该属于泽字辈。文正莹思来想去,想到了"东来紫气,润泽苍生",就决定给自己的外甥取名为"泽东",别名为"润芝"。

父亲毛顺生也读过两年的私塾,听完之后觉得这个名字不错,当即就决定为孩子取名为毛泽东。这样一个名字,正表明了毛主席所承载的父辈们的殷殷期许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主席回韶山与私塾老师留影

既是舅父亦是恩师

因为先后有两个儿子夭折,毛顺生对于这个儿子非常的看重,恰逢自己要外出当兵,无力照顾自己的妻儿。

于是,毛顺生与妻子文七妹一合计,打算将孩子送往文七妹的娘家寄养。当时的毛泽东还只有两岁,就此来到了位于唐家圫的外婆家,在此度过了自己一大半的童年时光。

文家的家底相较于毛家十分殷实,毛泽东在自己的外婆家不愁吃穿,生活较为安逸。

而更为可贵的就是文家特别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,即使是外孙也不例外。文家家中藏书非常之多,还有自家开办的学堂,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氏宗祠

作为外孙,自打进入外婆家,毛泽东就被安排进了舅父文正莹开班的学堂之中,与文家的子侄一起接受启蒙教育,授学师傅正是文正莹。

作为传统士人,文正莹在课堂之中,一边教小毛泽东识字认字,一边教他读诵名篇,像我们小学课本中学过的曹植的《七步诗》、骆宾王的《咏鹅》以及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都是毛泽东学习的内容。

不仅如此,等到毛泽东稍长一些,文正莹还将家中的藏书拿给毛泽东去读,并给他翻阅当时的一些报纸,还让他抄写文家的家训《家范箴言》。

毛泽东自身也痴爱与学习,因此颇受文正莹的器重,文正莹后来还把自己的《康熙字典》送给了毛泽东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少年毛泽东

如果说教毛泽东识字只是对他进行教育启蒙的话,文正莹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他的言传身教。

文正莹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该有的温驯和正气,不仅学问好,做人做事也都十分的正派。

他一直教导毛泽东做人要"干正事,走正道,成大器",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做人。

在当时,唐家圫有一个地主,家中颇有资财,并希望文正莹能够收下自己的儿子,在学堂中读书。

文正莹却予以了拒绝,因为这个地主虽然家中十分有钱,却是一个为富不仁的恶人,经常欺压下面的穷苦百姓,文正莹对此非常的鄙夷,即使对方厚金馈赠,却也不能改变文正莹的心意。

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舅父加师父,毛泽东在幼年才得以接受立身正心的良好教育,这为他后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。

但是,文正莹对于毛泽东的教育也不尽然都是好的。

据毛泽东的表哥,也就是文正莹的儿子文南松回忆,当年文南松和毛泽东一起就学于父亲的学堂,父亲对毛泽东的教育,有时候有一些拔苗助长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主席写给家中的信

文正莹一生立志考取功名,最终没能如愿,满腔抱负不能施展,难免有些黯然失落。惆怅之余就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后辈儿孙身上,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自己未竟的志向。

因此,文正莹有时候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,过早的就将一些难度较高的学问教给自己的子侄外甥,比如《千字文》和《六言杂诗》。

不过,过早的接触这些知识,对于发掘毛泽东的知识潜力也有一些帮助。

改变毛泽东人生的舅父

在毛泽东九岁的时候,父亲终于回到了家中。返回家乡的父亲,很快来到了文家,将自己的妻儿接回了韶山冲的家中。

等到毛泽东稍长一些,父亲因为要操持家业,母亲负责主持家务,家中缺少能为他们分担之人。作为长子的毛泽东此时在父亲的眼中,已经到了要为父母分忧的年龄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主席与父亲,伯父,弟弟合影

毛顺生虽然也读过两年的私塾,但眼界比起文正莹就要差很多。毛顺生只希望毛泽东认识一些字,然后会算算数,能帮家里记账,这就可以了,并不考虑让毛泽东继续接受教育。

事实上,这些年毛顺生肩头的担子也很重,如果不是有着文家的接济,这苦日子也不知道要捱多久。在毛顺生的奔波之下,家业有了一些起色,他也急需有人来给他搭把手,因此就想让作为长子的毛泽东去湘潭的一家米店做学徒。

对此,毛泽东非常不高兴,他对读书十分的痴迷,也已经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,不希望就此像父亲一样一生为生计操劳。

但是,在毛家,父亲就像一个专权独断的军阀,脾气非常的执拗,根本不容半点商量,不是毛泽东所能说服的。

相比于父亲,母亲文七妹的脾气就温和多了,对于毛泽东也是十分的爱护。眼看着母子二人是说不动毛顺生了,文七妹不得已搬出了自己的二哥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东山高小旧址

对于自己的外甥,文正莹自认是一个可塑之才,他也不希望毛泽东就此中断学业,因此会同几位亲友一起劝说毛顺生。

这其中,和毛泽东关系十分要好的表兄,文正莹的侄子文运昌,也是前后尽心。经过多次的劝说,毛顺生最终同意了让毛泽东继续读书。

毛泽东因此得以就读于离家五十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,继续接受更好的教育。

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开始,再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,毛泽东终于一步步求知上进,开始了其遨游于广阔天地的过程。

而在这一过程中,以八舅父文正莹为代表的文家表亲的帮助十分重要。

横遭不幸,终不毁节

后来,毛泽东开始投身湖南农民运动事业,为中国的革命奉献自己的力量。当时的中国可谓风云诡谲,军阀之间割据混战,中国社会的前途处于迷雾萦绕的暗夜之中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1924年5月,后排左二为毛泽东在孙中山寓所合影

1927年四月十二日,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发动了"四一二反革命政变",疯狂屠戮共产党人,破坏中国革命事业。

毛泽东在同年八月在武汉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中提出了著名的"枪杆子里出政权"的理论,并在随后来到湖南和江西的边境领导秋收起义。

秋收起义失败后,毛泽东再次率领起义部队进军江西井冈山,并在此与朱德会师,创建了中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。

随着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事业轰轰烈烈的展开,一场针对革命志士家人的清洗行动也随之开始。

蒋介石反动统治当局在当时为了震慑其他有志于革命的志士,并打击已经参与革命的共产党人,开始对其家人疯狂迫害。

反动派奉行"茅草要过火,石头要过刀"的政策,开始对革命人士的家乡展开清洗,不少革命志士的家人遭受迫害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井冈山会师

作为井冈山革命队伍的领导人,毛泽东的家人也未能幸免,湖南军阀许克洋派人来到湘潭,大肆捕捉毛泽东的亲属,唐家圫的文氏也难逃磨难,文正莹等人相继被捕,并被定性为"匪属"。

文正莹及其家人被捕后,遭到了反动军阀的严酷迫害,当时已经六十多岁高龄的文正莹在狱中遭遇了严刑拷打,反动军阀用酷刑逼迫他向外界公布,脱离与毛泽东的甥舅关系,并供出毛泽东的新婚妻子杨开慧的下落。

作为传统的士人的文正莹表现出了极为强硬的骨气,始终拒绝军阀们的要求。

文正莹在当地毕竟是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,受到乡里乡亲的一致尊敬。

在他落难之后,湖南的地下党也在为营救文家一众亲友做着努力,他们发动当地的乡绅们联合起来,一起为文家作保,最终将文家众人营救出狱。

只是可惜的是,已经六十多岁的文正莹遭受了这么一场磨难,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皆受到了极大的摧残,一回到家就重病卧床,竟然就此一病不起,仅仅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。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主席与杨开慧

然而,此时的毛泽东因为一直从事革命活动,其与家乡的联系一直被阻绝,始终未能得知舅父去世的消息。

直到1937年,因为全民族抗战的缘故,国共第二次合作拉开序幕,毛泽东终于与家乡取得了书信联系,也由此从表兄文运昌的书信中得知了八舅父辞世的消息。

文正莹对毛泽东恩情深重,不仅在童年时期给予了他父亲般的关怀,更是他成长路上的引路人,在毛泽东的母亲去世时,更是文正莹一手照料后事,毛泽东对此感激铭于肺腑。

得知文正莹去世,毛泽东万分悲痛,给文运昌回了一份长长的书信,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。

后来,新中国建立,毛泽东连续六次邀请表兄文运昌前往北京,他对文运昌说:

"八舅父是一个大好人啊,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,他还教我怎样做人,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。"

八舅文正莹:为毛主席取名的恩师,毛主席:他对我毛泽东有大恩的

毛主席写给家人的信

文正莹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文人,其一生或许和大多数的士人一样,是一个平凡的人。

但作为一个读书人,他这一生也有着不平凡的事迹,那就是靠着自己的努力,影响了我们伟大毛主席的一生。

没有文正莹的培育和影响,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毛主席,他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。

他一生希望开创自己的事业,虽然最终归于平淡,但却将一生的热情倾注于后辈的教育之中,为他们立言立行。

最终,在他的引导和支持下,后辈之中升腾起一颗璀璨的红星,照耀了整个中国的前进方向,人生若此,夫复何求。

只可惜,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,最终却横遭不幸,没能亲眼目睹新中国的诞生。不过,相信对于他老人家来说,如果泉下有知,也足以告慰生平。